欢迎访问新黄金城667733网站!

学术活动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讲座回顾丨黄华新:隐喻的逻辑分析

发布时间:2023-07-27

图文转自:中国社会科学网

7月20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20世纪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课题组举办“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十三场学术报告,主题为“隐喻的逻辑分析”,由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黄华新教授主讲,新黄金城667733魏屹东教授主持,新黄金城667733特聘教授江怡和魏屹东共同作点评嘉宾。

“中国分析哲学史研究线上系列讲座”第十三场学术报告线上举行

讲座开始,黄华新首先指出,对隐喻认知价值的重新审视,是当代认知科学的三大重要议题之一。从认知科学的视角看,隐喻深深地根植于我们的学习、推理、想象和创造等认知活动之中,也深刻地影响到我们的日常生活。隐喻实际上是一种思维方式和认知机制,也是一种符号形式,它是用熟悉的、已知的、具体的东西来指代或者指称陌生的、未知的、抽象的东西。他强调,讲座主题“隐喻的逻辑分析”中的“逻辑分析”指的是广义的逻辑分析,包括语形、语义和语用的分析,更多是语用的分析。

在第二部分,黄华新介绍了以符号认知与语义计算为代表的研究视角。他从这些研究视角对隐喻的生成和理解做了多维度、深层次的分析,让我们认识到隐喻在人类认知中的重要作用和对其进行逻辑分析的可能性。在当下数字化时代,越来越多的信息被编译为不同类型的符号,符号化传播已经逐渐成为信息交互的主流形式。隐喻本身也是一种符号现象,可以是语言符号,也可以是图像或声音等形式的符号。所以,可以进一步以语用逻辑和符号学方法为切入路径,尝试对隐喻表达和理解中一系列复杂的认知过程给出一个初步的分析。

在第三部分,黄华新阐释了如何在语用逻辑的框架下研究隐喻。他提到,语用逻辑是研究语境中符号的意义及其推理的学问。皮尔士曾指出,我们所有的思想与知识都是通过符号获取的。隐喻表达和理解的过程就是符号生成与解释的过程。皮尔士认为,对符号的解释通常不是一步完成的,外界信息输入后,符形与符释会在心理层面不断交替转换。从符号本身到符号解释是一个心理过程,某个符号会在接收者的头脑中创建另外一个新的或更为复杂的符号,新创的这个符号就是初始符号的解释项。黄华新认为,这一过程涉及一系列复杂的语用因素和语用推理,其中最重要的是认知环境、心理过程和符号链。

浙江大学哲学学院黄华新教授主讲“隐喻的逻辑分析”

在第四部分,黄华新用逻辑分析思路阐释了隐喻认知过程中的信息流。他指出,20世纪80年代,巴威斯和佩里(J. Barwise & J. Perry)以信息流思想为核心提出了情境语义学(Situation Semantics)。情境语义学以信息描述为基础,将主体、时空等超语义要素加入到语义刻画中,这与语用逻辑对认知主体、语言环境的考虑在思想上高度一致。情境语义学将自然语言最重要的功能视为传递关于外部世界的信息,而非表达真值。因此,语句的外延意义不是真值,而是句子所描述的情境。语句之所以有意义,是因为一个情境包含关于另一个情境的信息,且根据情境类之间的制约关系,可以从一个情境类型推出另一个情境类型。信息的更替依赖于制约,制约关联产生意义,解决制约才能使信息的流动成为可能。黄华新主张把这些观点与方法纳入语用逻辑的分析框架。

为了更好地分析隐喻交际中的信息传递,黄华新认为,可以将隐喻符号链放在情境语义学的框架里做进一步的解释:主体感知到的现实世界的部分是情境;交际中通过语言传递的是信息;符号链的形成依赖于两种不同类型的制约,它们分别引导了两种不同的信息流动方式——横向的信息流动和纵向的信息流动。基于情境语义学和信息流思想,黄华新将隐喻认知机制理解为一定制约关系下的信息流动,表达机制为目标域包含的信息向源域转移,而理解机制为源域的信息向目标域转移。

在第五部分,黄华新认为,典型的隐喻逻辑表征大体可以分为如下三步:第一,用到扩展的谓词演算(extended predicate calculus)的词项内涵表征;第二,用到隐喻映射(建立对应关系)与语义投射(实现类比迁移)跨域映射表征;第三,用到溯因推理的语义确证。黄华新用“市场是大海”这一隐喻为例,逐步向我们展示了典型的对隐喻进行语用逻辑分析过程。他呼吁,通过运用逻辑学、语言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多学科方法,来更好地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相关语料,从而提高自己在隐喻表达和理解方面的能力。

在第六部分,黄华新指出了在隐喻研究的领域内值得进一步探索的六个问题:第一,隐喻语言在语形层面上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现有的分析工具只涵盖了有限的几种简单类型;第二,隐喻语言在语义层面具有很强的模糊性,隐喻的歧义消解问题尤为突出;第三,相似性是隐喻意义达成的基础,如何在隐喻的逻辑表征和认知计算中给出相似性的恰当说明是一个关键问题。第四,由于主流隐喻认知研究范式的影响,多数学者关注了隐喻的理解过程,隐喻生成问题的研究仍有很大空间;第五,隐喻作为一种认知现象,具有多模态性,不仅通过文本呈现,还会结合图像、手势、声音等表现手段;第六,隐喻具有人类认知上的共性,同样也具有文化差异性。

最后,黄华新指出,隐喻研究不仅是解决语言认知问题的一把钥匙,也是理解人类思维本性的关键所在。从逻辑学、语言学、计算机科学、心理学等多学科融合、跨学科交叉的角度深入探讨隐喻的生成、表达和理解机制,对建构良好的人际沟通场景和人机互动环境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在点评环节,江怡指出,本次报告内容丰富且深刻,不仅从逻辑的、形式化的方式给我们勾画出了从符号认知到语用逻辑以及到隐喻认知过程的完整的表达模式,更重要的是通过很多个案分析来说明隐喻逻辑是如何存在于我们日常的语言交流当中。报告的启发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如何来理解隐喻的符号与符号的隐喻这两者之间的关系这一问题。黄华新指出,隐喻本身就是一种符号的表征,或者说我们正是通过符号来理解隐喻的,所以隐喻里面所包含的符号已经向我们揭示了符号的内在逻辑。第二,黄华新不仅以一种形式化的方式来规定隐喻认知过程的信息流,而且以隐喻的方式揭示了语用逻辑在隐喻当中发挥的作用。第三,黄华新长期从事汉语隐喻的逻辑表征与计算和认知计算的工作,不是把隐喻概念仅仅放在西方学者所提供的隐喻逻辑当中,而是把隐喻概念放在汉语的表达方式当中来理解汉语的隐喻发生过程。最后,江怡提出了三个问题: 一、隐喻与类比之间究竟是什么关系?二、了解隐喻的预设是理解隐喻的前提,能否对隐喻预设的属性进行更加深入的说明?三、一般的隐喻与汉语的隐喻之间的内在关联是什么?

新黄金城667733特聘教授江怡作点评

魏屹东指出,黄华新的讲座从逻辑角度进行隐喻研究,不仅精彩,还有新意,非常具有启发性。基于讲座内容,他提出四个问题:第一,隐喻中包含的意境或者隐含的知识能用抽象的逻辑符号或者抽象模型表达出来吗?如果能,怎么表达?第二,日常生活的隐喻与科学中和工程上的隐喻之间存不存在区别?存在什么区别?第三,从科学解释或者从科学表征甚至解释学的角度来介入汉语隐喻的形式表达是否是一条比较好的路径?第四,如何用算法、数学模型等工具表达或者表征汉语的隐喻?黄华新对问题给予了详细且富有启发性的回答。

新黄金城667733魏屹东教授作点评

本次讲座持续了两个多小时,来自全国各高校的1000余名师生参加了讲座,大家表示受益匪浅。本次以线上直播的方式进行。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黄金城667733 - 新黄金城集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88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