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新黄金城667733网站!

学术活动

所在位置: 首页 » 学术活动

会议回顾丨第二十一届“心灵与机器”会议

发布时间:2024-07-06

6月15至16日,由山西大学科学技术哲学研究中心、哲学学院、“心灵与机器”会议工作组主办,中国人民大学哲学与认知科学跨学科平台、《认知科学》双语国际期刊编辑部协办的第二十一届“心灵与机器”会议在太原晋祠宾馆召开。

d4f73f4e7c814a14886b445461e88797.jpg

2004年首届“心灵与机器”会议的主题是人工智能哲学,本次会议重回人工智能主题,7场大会主题报告和36场分主题报告,围绕人工智能诸问题展开跨学科讨论,涉及心理学、人类学、计算机科学、神经科学、认知科学与语言学等多个领域,共同探讨心灵与机器的未来。周北海教授、刘晓力教授等会议初创者再次聚首,与参会的青年学者互相砥砺,坚定初心,共同推动心灵与人工智能的跨学科研究。

会议开幕式由新黄金城667733梅剑华教授主持。“心灵与机器”会议工作组组长、厦门大学朱菁教授致辞,向与会嘉宾的到来表示欢迎,并对山西大学主办本次会议表示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刘晓力教授回顾了会议举办二十年间所发生的跨学科思想交锋,预祝本次会议顺利召开。学院党委书记韩树林致辞,向与会专家介绍了山西大学的创办历史以及哲学学院的发展历程,向各位专家长期以来对我校哲学学科发展的支持和帮助致以诚挚谢意。

fff845139f9c43089d5e15e1351aac87.jpg

6月15日上午第一场大会主题报告是“‘心灵与机器’20年回顾:人工智能与人造智能的科学探索和社会实践”,报告人是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的陈小平教授,报告由中国人民大学的刘晓力教授主持,山西大学周北海教授和复旦大学危辉教授担任评议。在20年前的首届“心灵与机器”会议上,陈小平教授曾提出AI的两种解释:人工智能和人造智能。陈小平教授认为,经过20年的科学实践,人工智能始终遵守并验证了图灵的机器智能观。陈小平教授在报告中梳理了人工智能的发展历程,强调了大模型符合图灵的机器智能观,并探讨了大模型的机器思维模式。他展望了AI大规模应用可能带来的社会影响,警示可能会造成“巨角兽社会”。周北海教授在评议中强调了大模型带来的新问题,认为对大模型的讨论比社会问题更重要,尤其是对心灵方面的基础问题。危辉教授指出机器认知和人类认知有区别,强调人工智能发展需要更深入的哲学和心理学基础。刘晓力教授认为人机融合社会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威胁是未来需要研究的重要议题。

da874aeaca2548a18ae2b726b72bfef0.png

大会第二场报告的主题是“关于机器学习的哲学思考”,报告人是厦门大学的朱菁教授,报告由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郁锋教授和西安理工大学孙强教授担任评议。朱菁教授回顾了机器学习技术发展历程以及机器学习与哲学的渊源,指出机器学习与两个经典的哲学问题相关。1.归纳法问题:机器学习的成功显著地拓展了归纳推理的范围、模式和效力的哲学理解,进而需要发展一种广义的归纳概念与之相适应。2.关于知识来源和生成的经验论(经验主义)与唯理论(理性主义)之争:机器学习的成就为在20世纪后半叶饱受攻击的经验论扳回了重要一局,令这一经典的哲学论争进入到一个新阶段。朱菁教授认为关于机器学习的哲学思考是应运而生、呼之欲出的一个新兴哲学分支——学习之哲学(philosophy of learning)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对朱菁教授报告的评议中,郁锋教授在评议中指出杨立琨基于乔姆斯基和皮亚杰争论得出的启示,并以此强调学习概念在中西哲学中的重要性,而通过比较不同物种间的根本学习机制更有助于理解机器学习的根本性。孙强教授在评议中指出从计算范式出发,人工智能与计算性的不可分割性,而作为通用人工智能发展的需求,我们更需要的是非计算的启发式思维。朱菁教授的回应同样指出从更一般的学习概念来看,环境对机器以及人类学习能力的影响,呼吁将人类和机器学习的优势结合进而协同发展。

b09915ac0e694851acfbd82054456df2.png

大会第三场报告的主题是“两种“通用人工智能”之来龙去脉”,报告人是美国天普大学的王培教授,由山西大学魏屹东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徐英瑾教授和山东大学任会明教授担任评议。王培教授回顾了通用人工智能的历史脉络和概念的分析界定,以AGI-1和AGI-2的发展历程为主线,强调了通用人工智能非工具性的重要性,在对大语言模型研究实现通用人工智能的未来发展方向看法中,王培教授认为这混淆了AGI与大语言模型研究的问题,并通过人类智能与人工智能五个方面的区别,对大语言模型与AGI研究的关系提出新的看法。在对王培教授报告的评议中,徐英瑾教授指出关于王培教授的非公理化推理系统的研究与个人研究的密切相关性,并指出当下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本由Ben Goertzel等人提出,现在却被大语言模型视作AGI的观点混淆。任会明教授从概念辨析的角度分析了通用人工智能的概念,指出了General intelligence与Narrow intelligence的对立,强调General修饰Intelligence是多余的,而Intelligence本身就该是General。在对GPT和大语言模型的问题上,他认为GPT并不是这种意义上的智能,同时反对Pearl的因果推断能在计算机上实现的观点。王培教授回应中强调了智能与计算的关系,认为通用人工智能超越了图灵机概念,但仍可在计算机上实现。

9fc279b3c8804c86a6151c21a722a765.png

6月15日下午会议分为三个分会场,每个分会场的报告分为三组。

分会场一 6/15下午

第一分会场的第一组由山东大学人文社会科学青岛研究院研究员汤志恒主持,山西大学叶闯教授、北京大学王小塞助理教授、四川大学宋子明老师、厦门大学蒋阳杨同学依次进行报告。

叶闯教授讨论了计算机生成的虚拟对象实在的因果论证存在的问题,区分了四种关于人机环境中的因果力。他指出虚拟对象的因果力描述存在混乱,而因果解释并不成功。王小塞助理教授提出了关于机器是否能获得人类心灵的观点,认为机器可以具有意识、智能和感觉,通过思想实验提出了机器可以获得人类心灵的论证。宋子明老师介绍了价值对齐的AGI决策中缺乏规范稳健性的问题,强调了自主AGI主体一致选择的挑战。蒋阳杨同学讨论了AI是否能理解讽刺,指出生成思维和使动思维的区别可能揭示了人工智能认知与人类心灵的不同之处。

105e6e628cb54197828bfc900798d700.png

第二组由四川师范大学沈洁老师主持,深圳大学郑宇健教授、浙江大学李忠伟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赵海若同学、厦门大学努尔麦麦提·乌布力同学依次进行报告。郑宇健教授从历时整体论的视角探讨了AI的第一人称性,强调历时因果语境对于实体内容的个别化至关重要。他提出了“回溯性姿态”关系的概念,探讨了自我发现性和意识感受性之间的关联。李忠伟副教授则讨论了脑机智能与意识问题,指出脑机智能尚未实现可靠的意识体验,提出了利用多模态控制信号和反馈来增强脑机智能的功能。赵海若同学关注人与机器的情感交互,强调了“真实性”问题对情感连接的重要性。努尔麦麦提·乌布力同学探讨了MAC的抽象问题,提出了抽象实体的定义,并与具体介质状态的属性进行了对比。在评论环节,李忠伟副教授提出关于植物行为是否算作计算的问题,努尔麦麦提同学回应指出植物行为满足计算的必要条件,而石头的例子则是介质依赖的,不符合计算的定义。

0adcfc88b2a64d37a878c351ed254b9c.png

第三组由中共福建省委党校游均老师主持,山西大学魏屹东教授、北京大学杨浩老师、深圳大学李䶮副教授、复旦大学刘皓滢老师依次进行报告。魏屹东教授探讨了人工心智的实现方式,强调通用人工智能需要具备心理性的认知因素,提出认知智能作为通用智能的必要性,强调适应性表征系统在认知智能中的关键作用。杨浩老师从佛学视角探讨大模型的意识现象,指出大模型表现的自我意识现象可能只是表象,借鉴佛学中的无我观念提供新的视角。李䶮副教授介绍了物理主义理论,探讨了机器人意识与现象意识的关系,提出非我的物理主义的观点。刘皓滢老师讨论了意识测量与主体辨认,强调意识测量揭示主体的能动性,对机器是否具有意识进行了讨论。在评论环节,李忠伟副教授提出关于机器是否具有意识的问题,刘老师回应指出这涉及概念和道德问题,认为意识的存在具有客观真理性。这些讨论涉及认知智能、意识现象、物理主义和意识测量等议题,展示了对AI与意识、认知和道德的深入思考和跨学科研究。

bb721d5ac7094f5191b66550fbaf1256.png

分会场二,6/15下午

第二分会场的第一组由中国社会科学院的王志强老师主持,复旦大学危辉教授,湖南大学张俊教授,北京理工大学薛少华副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刘颖依次进行报告。危辉教授指出,深度学习的成功带来了性能提升,但也导致新黄金城667733将人工智能等同于深度学习,强调数据驱动模式的经验主义做法,呼吁重新关注人工智能的科学价值。张俊教授讨论了高级人工智能的意识问题,指出人工智能模仿人类意识的认知维度,但认知意识是意识的重要组成部分。薛少华副教授探讨了生成式人工智能对AGI的探索,强调研发适应特定场景的智能体。刘颖博士介绍了戈弗雷-史密斯对主观经验的演化解释,通过考察生物体的演化进程,发现主观经验与生物体能动性的提升相关,提出人类主观经验是具有生物特征标记的“经验档案”,为破解意识难题提供新视角。

448a3809bfb84712a0a3c81a6ccd7bd7.png

第二组由华中科技大学叶金洲教授主持,复旦大学徐英瑾教授,苏州大学李继堂教授,厦门大学博士研究生詹好,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胡可欣依次进行报告。徐英瑾教授讨论了如何使AGI具备时间分布灵活性,强调了时间资源监测机制的重要性,提供了可算法化的原理来设计这种机制。李继堂教授提出了对偶主义的概念,强调跨学科认知科学基础下揭示自然智能与人工智能之间的对偶性,探寻通向解决生成式AI瓶颈问题的路径。詹好博士介绍了游戏大型语言模型在AGI领域的应用,强调其为构建通用智能体提供新机遇。胡可欣博士分析了无限联想学习理论,探讨其在驱动生物体意识演化方面的作用,并讨论了其作为AGI发展方案的潜力和挑战。

965f5fb5b6af4fec9b77d6997431bbd4.png

第三组由山西大学徐超副教授主持,华东师范大学郦全民教授,西安电子科技大学王雨程老师,北京工商大学王东老师,华东师范大学博士研究生石欣怡依次进行报告。郦全民教授介绍了人工智能驱动科学研究中生成模型在科学预言中的成功应用,强调生成模型在解决复杂问题中的优势。王雨程老师探讨了生成式AI对人类文化可积累式演化的影响,提出讨论文化学习机制在生成式AI时代的重要性。王东老师讨论了AI世界模型与科学发现,强调生成模型在预测自然现象方面的潜力。石欣怡博士探讨了“世界模型”与“数据洞穴”的争论,强调在技术哲学视角下重视能动者之间的互动。在讨论中,王东老师提到通过建立模型模拟过程,可以拓展科学边界,解决更大的模型。

dc6dea2895a84c69b2d63aa37f354d4b.jpg

分会场三,6/15下午

第三分会场的第一组由复旦大学王球副教授主持,西安交通大学王小红教授、绍兴文理学院董达老师、武汉大学博士研究生侯哲、北京电影学院博士研究生张瀚月依次进行报告。王小红教授介绍了计算哲学领域的新兴研究,利用LDA汉典主题模型探索哲学问题。通过“混合式阅读”方法,结合机器学习和人的精读,探索中国哲学范畴的意涵。在评论环节,葛四友教授提出疑问,质疑零敲碎打的分析方法在中国哲学中的适用性。王小红教授回应指出中哲研究正经历重大转型。董达老师探讨了社会认知中的第二人称视角的两重含义,通过形式社会学分析界定第二人称视角内涵。侯哲介绍了人工智能人格探索研究,通过因素分析得出人工智能人格的不同维度,为设计更人性化AI提供新视角。张瀚月指出超越了“以人为中心”的观念人机协同的创作模式对艺术产生了革命性影响,机器成为非人类的行动者的模式带来了新兴艺术观念,呼吁人类反思情感的价值,正视人机共生的现实,为应对AI时代的艺术发展提供新的视角。

5360a74cf59c439eb8e5ff0b18ea3f60.png

第二组由西北工业大学吴小安副教授主持,复旦大学王球副教授、安徽大学黄原副教授、东南大学武小西副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研究生谢才凤依次进行报告。王球副教授讨论了AI是否具有道德地位,引用卡根的等级论伦理学观点,探讨了道德身份基础和异质智能的道德地位问题。在评论环节中,葛四友教授提出认识论与本体论的区分,王球副教授回应认为这是认知论和本体论的问题。武小西副教授对能动性概念提出疑问,王球副教授回应指出Kagan的能动性概念是松散的,认为草履虫可能具有一定的道德地位。黄原副教授讨论了社交机器人的情感欺骗问题,强调知情同意原则的重要性,以避免情感欺骗风险。武小西副教授探讨了人类增强技术可能加剧社会不平等的问题,基于建构主义的观点辩护认为增强技术改变了人的自我建构,但并不一定导致阶级固化。这些讨论展示了对AI道德地位、情感欺骗和社会不平等等议题的深入思考和辩证分析。谢才凤的报告探讨了在人工智能领域中的诺布效应,即人们对自主人工智能产生副作用时的意图判断倾向,指出人们更倾向于认为机器人有意破坏环境而较少认为其有意保护环境,强调了责备-赞扬的不对称对意图归因的影响。

954a765330584cb1978ba78e52fc2895.png

第三组由首都师范大学张端副教授主持,上海交通大学李金彩副教授、渤海大学刘凯老师、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孟佳莹、山西大学博士研究生伏其秦依次进行报告。李金彩副教授探讨了在生成式人工智能背景下的语言知识来源问题,比较了人类儿童与机器学习系统在语言习得方面的过程与机制,强调了机器学习的“离身性”和对现实世界认知的挑战。刘凯老师则讨论了心智机器的知觉发展,以颜色认知为例,探索了通用人工智能系统的颜色认识过程与人类婴儿的相似性,强调了心智机器的养成方案。孟佳莹则关注了机器认知中儿童视角的正反观,探讨了因果推断能力的差异和挑战,提出了走出人类中心主义视角的必要性。伏其秦讨论了专家如何具有创造力,通过比较技能习得模型,揭示了人类专家创造力的理论依据,强调了重新关注人类自身智能与行为理解的重要性。

d4660bae5b004a63807cd10dfe43c0c1.png

6月16日上午大会第一场主题报告的主题是“智能机器应如何对待“不智能”的人类——人工伦理的元伦理原则探析”,报告人是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段伟文教授,由首都师范大学的程广云教授主持,武汉大学葛四友教授和山西大学陈常燊教授担任评议。

在人类面对智能革命时的“失控”问题面前,段伟文教授首先提出了“革命无罪,投降有理”的口号,通过探讨奇点悖论指出机器和生物走向融合的趋势以及将生物逻辑植入机器的可能性。其次从“1.科技-人类大翻转时代的人类心态;2.超级智能的可能性等切近未来面临的具有挑战性的技术现实;3.影响超级智能的时机。4.在元伦理探讨的思想前提”四个前提出发,探讨了人工伦理的元伦理原则。最后回归人和机器本质,指出二者关系只是思考概念的区分,在机器伦理研究中实际上都具有积极性。在对段伟文教授报告的评议中,葛四友教授认为智能机器不可能像人一样思考,其最好的实现是成为“哲学王”。而陈常燊教授强调了伦理研究主体的重要性。段教授回应在新型人机关系的可能中,人工智能与人的同构产生的伦理问题需要设立伦理监事会。

9afa5183628c4676af9ec026b2b4c756.png

大会第二场报告的主题是“从“价值观校准”到“共同价值观校准”,报告人是北京师范大学的刘超教授。由武汉大学葛四友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陆丁老师和首都师范大学程广云教授担任评议。刘超教授总结梳理了当下AGI(通用人工只智能)价值观校准研究中的思路和挑战,认为人类价值观中的非理性成分需要更多关注,并以此为切入点提出了“共同价值观校准”的概念,旨在为通用人工智能(AGI)和人类设立一个共同的可执行目标,以减少人类非理性价值观可能带来的潜在伤害。同时强调将AI的价值系统与人类的价值观对准,以确保其行为不会对人类造成伤害。他引用了“北京AI安全国际论坛”中提到的四个方面的AI安全问题,探讨了AGI研究中的红线问题并指出目前阶段及未来可能性。强调在建造AGI过程中除关注其能力外,也需要注重其机器道德的建构。在对刘超教授报告的评议中,陆丁老师通过人类的自我冲动和对AI作为一种纯粹理性“主体”建构的对比指出人机本质的区别,而程广云教授则指出人与机器关系不应被二元化,而是处于一种中间地带。

93de730845244edb945873592ae7401c.png

大会第三场报告的主题是“人工智能的道德心理学”,报告人是武汉大学的喻丰教授。由西安交通大学的丁晓军副教授主持,华中科技大学叶金州教授和安徽大学黄原教授担任评议。喻丰教授从社会认知的能力和道德两个维度出发,指出开发人工智能的技术相对容易,但要使其具备道德性却是一项艰巨的任务。人工智能在社会中不仅是行为客体,也被视为“主体”。通过讨论机器拟人化的心理过程,不同的人工智能在与人类交互过程中可能展现出不同的“个性”或“人格”,同时根据人类社会文化和心理趋势的变化,道德教育和人工智能向善可能具有共同的逻辑,根据研究人格词汇学假设,人工智能人格的不同维度包括道德、温暖和能力等。这一发现为设计更具人性化的AI提供了新视角。在对喻丰教授报告的评议中,叶金洲教授强调了人与机器的连接,需要明确人类在这个关系中的角色,而黄原教授则认为在讨论情感和意识层面时,机器也应该被纳入考虑。

486a1ee0a865497da09cb0e3759563c6.png

大会第四场报告的主题是“脑机融合的智能:思考与审视”,报告人是北京大学的葛鉴桥教授,由清华大学的张伟特教授主持,山西大学叶闯教授和山西大学的江怡教授担任评议。葛鉴桥老师从当前人工智能发展现状出发,指出脑机接口技术的快速发展使得“脑机融合”成为热门话题的现状,报告围绕着脑机融合的智能可能性、实现方式以及特征展开讨论,强调人脑也是一个大模型,神经元是其计算节点,训练过程涉及神经元之间的突触连接,他认为人脑的发育和脑机融合类似于一个大模型与另一个大模型的结合。通过探讨人类脑智发育、神经可塑性等话题,试图给出脑机融合智能的可能性和发展路径。在对葛鉴桥教授的评议中,叶闯教授从科学与哲学的角度重构脑机融合问题的讨论本质,江怡教授则认为大脑融合本身已经实现了脑机融合。葛教授回应称,关注智能和意识的本质是共同感兴趣的焦点,无论是通过生理还是物质手段实现,其本质问题是相同的。

859bbac590954a0f96671e0788f0f77b.png

闭幕式由我院陈敬坤教授主持,周北海教授和朱菁教授作会议总结。

406577d5b892400bbc11b350aab01c85.jpg

学院院长尤洋教授表示,本次会议不仅推动了新黄金城667733人工智能与心灵哲学研究的国际化,提升了学术水平、加强了国际交流,也对提高哲学学科的学术声誉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54c495977f8a423392d35a987ca13a8e.jpg


Copyright shanxi university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权所有:新黄金城667733 - 新黄金城集团
地址:山西省太原市坞城路92号 邮编:030006
联系电话:0351-7010488 联系邮箱:zhexueyuan@sxu.edu.cn (晋)ICP备05000471号

学院订阅号

学院服务号

格致传媒